奥利文是一名初中毕业生,本来凭他的成绩可以勉强上一所高中,但他最后还是决定进职业学校,他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希望他考取高中后再上大学,以后成为科学家。既然孩子已经作出选择,家长也不想过多干预。奥利文是个汽车迷,家里的汽车模型堆满一个房间。因此在选择职业学校时,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找个与汽车维修有关的职业学校。他想当一名汽车维修工,将来要学会自己攒汽车。记者在采访柏林汽车机械维修职业学校时结识了这个英俊又有些腼腆的男孩。经过实地了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记者对“德国制造”的秘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国度里,想简单复制和推广德式职业教育谈何容易。
德国职业教育与实践“无缝对接”
德国职业教育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的。企业是主导方,学校是辅助方。企业与学生首先要签订培训合同,接受其为企业的学徒工,然后学生再去找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奥利文中学一毕业,就开始寻找自己喜欢、同时又能接收自己的企业。德国汽车业很发达,奔驰、宝马、大众、奥迪等世界顶级汽车大公司在柏林都有分店,这些大公司经济实力强,有足够的学徒位置。但奥利文最后找到一家只有7~8个职工的私人汽车维修企业。他认为,小企业很重视师傅带徒弟工作,师傅手把手教徒弟,学习起来长进很快。师傅带徒弟具有单传性,而且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有独特优势。同时小企业对学习态度认真,人品好的学徒工也特别欢迎。于是奥利文就与这家小企业签订了学徒合同。
柏林汽车机械维修职业学校校长布拉姆告诉记者,这是一所系统化培训汽车人才的专业职业学校,开设了汽车电工、汽车电喷、汽车机修、汽车电子、汽车电脑、汽修业务管理等专业。学校有专职教师团队1000余人。教师均以小班授课形式讲解理论知识、示范及指导实践操作课程。他强调,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实践定向确定课程内容,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课程,它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同步。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里获得必要的技能和所需的知识。学生的主要精力不用放在原理分析和公式推导上,而是把教学内容科学化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和解决问题。
记者看到,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老师带领学生在切割解剖的上百种典型车辆的模型上进行故障分析。现场的教学老师谈到,这样学习很容易将理论学习融合到实际操作当中,使传统的技术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清晰,与实际操作联系更为紧密,使学员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思考,全面提升了业务素质和个人能力。正如布拉姆校长所述,德国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为将来的工作而学习的体制,学校注重行动能力,因此在教学和实践时间的分配上,在课程目标制定上,在教学方法上都体现出实用性、综合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柏林工商大会主管职业教育的特罗曼斯多夫女士在向记者介绍德国的职业教育时谈到,企业与学生首先要签订培训合同,接受其为企业的学徒工。根据合同规定,学生在职业学校期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学校主要负责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部分依附课程的实践课。其中三分之二是专业知识,三分之一是公共科学知识。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也是企业的准员工,有义务在企业从事与培训有关的各种工作。企业根据规定要向学生支付每月600~800欧元不等的津贴。学生与企业和学校签订合同后,有四个月试用期,学生可以选择退学,企业也可以因为某种原因辞退学生,双方不需要任何理由即可解除合同。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州政府,经费划拨按学校的学生数量计算,一个学生一年可获得政府拨款4100欧元。因此,企业不用向学校支付任何费用。企业提供培训岗位还可以获得政府的税收政策优惠。
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标准非常严格,职业学校教师一般需要大学三年、硕士二年和二年的职业准备期,要学习两门以上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最后经专家考核合格后才能取得职业教师资格。
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高度认同
在德国,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的现象。约60%的青年都不上大学,而是在接受了2-3年的专业化、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后进入社会。就此特罗曼斯多夫女士谈到,究其原因,首先是德国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和认同,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而鄙薄职业技能教育的倾向。在德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文凭并不是唯一的“敲门砖”,职业教育背景在很多企业,特别在中小企业中更受青睐,企业找员工,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重要。许多中小企业甚至不愿意雇用大学生或更高学历的人,认为这些人只有“一双左手”(德国成语,比喻某人手脚不灵活),什么实际工作也干不成。特罗曼斯多夫女士举例说,在莱比锡新建的保时捷汽车分厂有70%的员工是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在她看来,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德国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和服务性行业对技术工人和普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除了个别对就业者要求不高的职业,如清洁工外,德国企业不接受没有受过相应培训的员工。德国技工根据职业的特点收入也不一样,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略超过德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在2500欧元左右。在企业工作几年后技工可以通过考试晋升为师傅,即高级技工。高级技工收入明显增加,而且有权利作为法人独立经营企业,开店办厂。当然,晋升高级技工的条件很苛刻,技工要有4~6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要经过1000小时的再培训,最后须通过专业技术、现代经济理论、法律基本常识和企业管理等四个方面的考试。记者此前曾采访过另一个名叫克利斯迪安的青年,他也曾就读于职业学校。克利斯迪安目前在德国勃兰登堡州一个小企业做木工。他告诉记者,2010年他从职业学校毕业,到现在已有4年工龄。16岁上职业学校时他每月就能挣500欧元的生活费,除了住在父母家之外,学习的三年半期间他几乎没花家里一分钱。再过两年他将有资格参加高级技工考试,26岁时他完全有可能成为高级技工。而他的小学同学接受完13年的小学—高中教育后已近20岁。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上完大学后起码26岁,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也是未知数。而6年大学的各种花销最少4万欧元。所以,当克利斯迪安的存折上已有5位数存款时,他上大学的同学还是“一贫如洗”。
此外,即使在职业学校学习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继续深造。如果一名毕业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想再上大学,不仅职业教育经历可以被记入大学学分,而且毕业后在欧盟范围求职更具优势和竞争力。目前欧盟年轻人有近550万人没有工作。在西班牙和希腊,25岁以下年轻人有一半都处于失业状态。但是,德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很低,今年5月的失业率只有7.7%,远低于欧元区的平均水平24%。这应该归功于德国的双轨制教育体系。在人们看来,职业教育学校世界各地都有,“德国模式”似乎也不过就是加上了企业的大力参与,并没有多少复杂性,但如果没有德国体制中完善的法律保障、相应的经济结构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很难学到德国职业教育的精华。